行業新聞

    從國家戰略看分析儀器的“智能制造”之路

    不久前,筆者有幸在中國工程院參加了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中國電工技術學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中國農業機械學會聯合主辦的“2018年迎春報告會”。“迎春報告會”是每年元月五家學會聯合奉獻給會員們的一個品牌項目,也是學會間友好合作、會員間溝通交流有效平台。報告會邀請國内著名專家就重大年度熱點問題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和深度解讀,報告主題所涉獵的領域相當廣泛,包括:工業、科技、軍事、國際關系、地區局勢等。本次報告會,主辦方邀請到了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以“新一代智能制造——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爲題對“智能制造”進行了全方位分析和深度解讀。
     


        自盤古開天辟地以來,大地生靈進化,從猿到人。當人類文明出現在這個星球上後,人類的社會形态與生産方式随着曆史的變遷,也在不斷地發生改變。
     
    18世紀中葉,以英國爲代表的工業國家,展開了以機械化爲中心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珍妮紡織機、瓦特蒸汽機、以及以蒸汽機爲動力的輪船、火車等交通工具相繼問世。解放雙手、以車代步的模式給人類的生産、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改變。
     
    19世紀70年代,标志着電氣化時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爆發。西門子發電機、愛迪生電燈、電話等發明讓人類社會進入了“電氣”時代。也正是有了那時的電力等的發明和應用,才有了現在的各種電腦、播放器,以及便于溝通交流和娛樂的手機。
     
    第三次工業革命始于二戰結束後,以信息技術爲顯著特點,又稱信息化革命。具體而言,就是以電子計算機爲代表的信息技術應用範圍越來越廣,計算速度不斷加快,能夠完成人腦無法完成的大規模複雜計算、大量數據存儲以及信息的快速傳播。正因如此,使得空間技術、核能技術和生物技術的快速發展成爲可能。
     
    幾次工業革命的産生,其原因歸跟到底,在筆者看來,基本上可以總結爲:提高生産效率,提高産品質量,優化生産要素配置,降低成本,滿足用戶不斷增長的個性化需求。以第三次工業革命爲例,1950年,全球GDP總量爲5.3萬億美元,在1970達到了13.8萬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了4.9%,其中在1960~1970年間年均增長高達5.03%。
     
    二十一世紀的現在,以智能化制造爲标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展開。
     
    由于智能制造是一個大概念,範式衆多,不利于形成統一的智能制造技術路線,給企業在推進智能升級的實踐中造成了許多困擾。根據中國工程院的最新研究成果,綜合智能制造相關方式可以總結歸納和提升出三種智能制造的基本範式,也就是數字化制造、數字化網絡化制造,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即新一代智能制造),智能制造三個基本範式次第展開、叠代升級。一方面,三個基本範式體現着國際上智能制造發展曆程中三個階段,另一方面對中國而言,必須發揮後發優勢,采取三個基本範式"并行推進、融合發展"的技術路線。
     
    具體到未來三年到五年之内,我國推進智能制造的重點則是大規模地推廣和全面應用數字化網絡化制造,即第二代智能制造。德國工業4.0和美國工業互聯網完善地闡述了這一階段的制造範式,也提出了實現數字化網絡化制造的技術路線。而真正能夠稱得上是新一代工業革命的,則是要到智能制造的第三階段,即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如果說數字化網絡化制造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開始,那麽新一代智能制造的突破和廣泛應用将推動形成這次工業革命的高潮,引領真正意義上的工業4.0,實現第四次工業革命。那麽,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統比第一代和第二代有什麽進步?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它的信息系統發生重大變化。增加了認知和學習的功能,原來我們在上一代的信息系統當中,主要隻有感知、分析和決策和控制的功能,現在增加了一個新的功能,就是認知和學習功能,因此信息系統不僅具有強大的感知計算分析和控制能力,更加具備了學習提升和産生知識的能力。
     
    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要通過“三步走”的一個戰略,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我們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标。到2025年,我國要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的第二梯隊,即工業技術水平接近德國、日本;到2035年,我國在第二梯隊中要居于前列,即開始超越德、日;到2045年,我國要進入世界制造強國的第一梯隊,即和美國并駕齊驅。而《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之一就是智能制造。
     
    國家工業戰略的時間表已經制定,戰略方向也非常清晰,就是以制造業的繁榮和強大,來支撐國家的繁榮和強大,筆者聽來确實讓人熱血沸騰。作爲一家分析儀器行業的專業網站,我們也在觀察,中國分析儀器工業自己的時間表又将如何制定?
     
    對于民族分析儀器制造企業而言,還有很多尚未完成數字化轉型,這一課是需要補上的,數字化生産也是智能制造的基礎。在産品層面,分析儀器/設備智能化的發展,據筆者淺薄的看法,首先應當結合利用大數據、雲平台等新興技術,進一步發展完善無需樣品前處理或樣品前處理簡單的分析技術,譬如:近紅外、拉曼、LIBS、常壓敞開式離子源質譜等。其中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在現今的分析實驗室,樣品前處理的工作量在整個分析工作過程中一般能占到70%以上。如果能夠讓廣大的實驗室分析人員從繁重的樣品處理工作中解放出來,無疑是善莫大焉;第二、依然和樣品前處理有關,發展樣品前處理自動化技術,并向智能化過渡。未來能否出現智能化樣品前處理技術,即由設備自己來摸索、開發樣品處理方法,我們充滿期待;第三、利用傳感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分析儀器/設備進行實時智能分析和智能控制,從而實現優化儀器/設備的運行和智能化保障。如果未來分析儀器企業希望從生産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這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技術發展方向;第四、集成創新,即将多個分析或樣品處理技術集成于一台儀器/設備上,這一技術發展趨勢最近幾年日見清晰,無論是進口産品還是國産産品,都有所體現。
     
    最後,我們想說的是,無論何種“制造”,最終要由企業來落實。中國智能制造戰略方針也指出:推進智能制造要充分激發企業内生動力,特别是廣大中小企業,要實事求是地探索适合自己轉型升級的技術路徑。各級政府、科技界、學界、金融界都要共同營造良好的生态環境,幫助和支持企業特别是廣大中小企業智能升級。
     
    (原标題:從國家戰略看分析儀器的“智能制造”之路)
    (來源:儀器信息網)

  1. 上一篇:已經沒有了
  2. 下一篇:中國機床的出路在哪裏?
  3. 聯系我們

    CONTACT US

    聯系人:山恩智能

    電話:021-58153717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飛渡路55号5号廠房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關閉
    二維碼